2025年10月28日上午,在全国科普月深入开展之际,河北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党委组织实验中心教师党支部、电科系教师党支部、学生第一党支部与中国科协高校星火馆--河北大学电子信息与智能制造科普教育基地,携手中国航天驻涞源县南屯镇上沟村工作队共同走进涞源县第一小学,开展“科技赋能成长·创新筑梦未来”主题科普活动。本次活动注重将人工智能、无人机技术与农业科技相结合,通过机器人无人机展演、航空知识讲座、电子制作实践等多元形式,为乡村群众与中小学生搭建起接触前沿科技的桥梁,以党建引领凝聚师生合力,助推科普教育均衡发展。
户外广场上,机器人无人机联合展演掀起活动首个高潮。在师生党员志愿者的协同操控下,NAO机器人、宇树机器狗、Alpha机器人、RoboMaster机甲战车以及航拍循迹无人机的轮番登场,引得孩子们发出阵阵惊叹。在互动体验环节,孩子们在志愿者指导下亲手操控机器人,在实践中理解机器人的关节活动、传感器布局的基本知识,激发了他们对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技术的浓厚兴趣,让科学探究的种子在他们心中悄然种下。



大会议室内人头攒动,一场题为《会飞的机器人:探索无人机的神奇世界》的科普讲座正在热烈进行。实验中心教师党支部书记刘鑫从大家熟悉的外卖配送、航拍摄影切入,通过生动形象的讲解与视频展示,系统的介绍了无人机的构成、飞行原理及其在农业植保、应急救援等领域的多元应用,现场气氛活跃。当讲到无人机在农业领域的创新应用时,一位前来参加开放日的学生家长好奇地提问:“刘老师,您刚才说无人机能用来播种洒药,这在咱们涞源的山区到底能帮农民多大忙?它能节省多少人力呢?”刘鑫老师立即结合华北平原与山地丘陵的实地案例,详细解释了无人机在精准施药、灌溉以及农产品运输等方面如何大幅提升效率、降低成本,并展望了其在智慧农业中的广阔前景。这一贴地气的解答,不仅让孩子们听得入神,也让在场的多位家长频频点头。

科学实验室内,科普基地张坤老师正带领师生党员志愿者指导孩子们进行“暗夜守护喵”的焊接组装。从识别元器件、学习焊接技巧到完成电路组装,亲手制作出一个个造型可爱的小猫夜灯。当窗帘拉下,一盏盏小夜灯在黑暗中自动亮起温暖的光芒,实验室里爆发出热烈的欢呼声。这堂融合了趣味性与实用性的电子制作课,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更让他们体验到从理论到实践的创造乐趣。



学院党委高度重视党建工作推动科普育人,本次活动是学院响应全国科普月“科技改变生活,创新赢得未来”主题,并积极践行“弘扬科学精神和科学家精神”与“广泛开展群众性科普”要求的又一次深入实践,通过党支部联动与科普基地协同,有效整合高校优质资源,展现了党建引领下科普育人工作的显著成效。未来,学院党委将继续深化“党建+科普”创新模式,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注入持续科技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