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教学工作

招生工作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工作 >> 招生工作 >> 正文

河北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2024年本科招生宣传材料

发布日期:2025-04-02    点击:


 

01.学院简介

河北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前身是河北大学电子系,始建于1970年,下设五系一中心:通信与电子信息工程系、电子科学与技术系、自动化系、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智能医学工程系和实验中心。学院以服务京津冀及雄安新区经济发展为办学定位,以5G、互联网、智能制造、新能源、集成电路和智慧健康为特色,以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和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为引领,以“学生为中心”、“成果导向教育(OBE)”、“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融通”、“校企业同育人”等为教育理念。通信工程、自动化两个本科专业通过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志着本科教学质量实现了国际实质等效,进入全球工程教育“第一方阵”,拥有4个教育部批准的国家一流本科建设专业,设有自动化专业教育部卓越工程师试点班,依托国家光伏技术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河北省电子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河北省电气信息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在校首次开展中法工程师联合培养,与马来西亚彭亨大学开展课程学分互认,与中科院深圳先研院共建了“3+1”联合培养试点班。设有面向全校学生的“电子爱好者协会”和“未来工业协会”。经过五十余年的建设与发展,现为河北大学最大工科学院。

02.人才培养

现有教职员工129人,其中教授10人,副教授46人,讲师73人。硕士生导师36人,博士生导师5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70人。学院以中科院院士为学科带头人,从无到有培养国家级人才3人,河北省教学名师3人,获河北省百人计划创新人才2人,入选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2人。

学院拥有医学电子信息、集成电路科学与技术两个交叉学科博士点;控制科学与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3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电子与通信工程、控制工程、集成电路工程3个领域的电子信息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通信工程、自动化、电子科学与技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智能医学工程五个本科专业。

近三年学生竞赛累计获得国家级奖项55项,省级奖项230余项,2019年获得“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一等奖、2021年获得“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国家级铜奖、2023年获得“西门子杯”中国智能制造挑战赛国家级特等奖,实现历史性突破,本科生年终平均就业率达到96%,研究生年终平均就业率达到98%,连续四年获学校就业工作先进表彰。学院“电子科技筑梦社会实践小分队”被团中央授予2023年“三下乡”社会实践优秀团队。

03.专业介绍

专业一:通信工程

专业代码:080703

专业学制:四年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学位

培养目标:

通信工程专业面向国家和京津冀区域的电子、信息和通信技术及其相关领域,聚焦电子技术、智慧通信、物联网、人工智能和智能信息处理等行业,培养具有良好的数学、自然科学知识和较高文化素养、敬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感,能够适应智慧经济时代社会发展需要,具有终身学习能力、创新意识、国际视野、团队合作精神和高尚的职业道德观,具有坚实的电子、信息和通信技术理论基础,具有较强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能在通信和信息处理等相关领域从事科学研究、系统研发、设备制造、教学和管理工作的多元化复合型人才。

专业特色:

通信工程专业前身为始建于1970年的无线电电子学专业,1997年更名为通信工程专业。现有通信工程本科专业,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点和电子信息工程硕士点的电子与通信工程领域。本专业于2009年被河北省教育厅批准为省级优势特色专业,于2014年和2018年两次通过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达到《华盛顿协议》各成员国间学位互认标准,并于2019年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本专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力突出专业特色,针对国家新型经济转型、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雄安新区建设等对通信与电子及其相关产业的发展需求,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体系保障人才培养质量,以综合性大学优势塑造学生综合素质,以协同育人模式打造人才创新实践能力,实现学科之间知识交叉融合、工程思维与人文精神交融碰撞,践行以学生为中心、以产出为导向、持续改进机制的工程教育理念,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本专业以通信和信息理论为基础,以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通信原理、电磁场理论、通信网基础和电子电路等课程为主构建专业课程体系,其中还融合了计算机、图像处理、深度学习等人工智能技术方向的课程,注重理论与工程实践相结合,基础与学术前沿相结合。

师资队伍:

通信工程专业现有专任教师31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11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19人,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18人,研究领域涵盖电子技术、无线通信、网络通信、计算机视觉与多维信号处理、大数据与智能信息处理、信号检测与信息安全等领域。教师队伍治学严谨、教学经验丰富,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科研能力和工程实践经验,近年来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其中SCI、EI检索100余篇,承担数十项纵向及横向科研课题,获省部级科研奖励4项。

专业二: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专业代码:080601

专业学制:四年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学位

培养目标: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面向国家和京津冀区域的电网建设、电气设备制造和新能源技术等相关领域,聚焦电能生产、传输和利用,培养具有良好的数学和自然科学知识、文化素养、敬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感,能够适应智慧经济时代社会发展需要,具有终身学习能力、创新意识、国际视野、团队合作精神和高尚的职业道德观,具有坚实电气工程技术理论基础,具有较强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领域从事电气工程、电力系统自动化和电气智能化等行业的设计、制造、施工、管理和教学的多元化复合型人才。

专业特色: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始建于2003年,2022年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本专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力突出专业的特色,针对国家新型经济转型及京津冀协同发展对电气工程及能源领域的发展需求,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体系保障人才培养质量,以综合性大学优势塑造学生综合素质,以协同育人模式打造人才创新实践能力,实现多学科知识交叉融合、工程思维与人文精神并重人才培养模式,践行以学生为中心、以产出为导向、持续改进机制的工程教育理念,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师资队伍: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现有专任教师26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11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19人。专任教师中国家万人计划1人、河北省教学名师1人、校级教学名师1人,聘请10余名具有高级职称的企业工程技术人员作为校外导师,研究领域涵盖新能源发电、智慧能源系统、电力设备故障预警与诊断等领域。教师队伍治学严谨、教学经验丰富,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科研能力和工程实践经验,近年来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SCI、EI检索50余篇;承担多项纵向或横向科研课题,获省部级奖励3项。

专业三:自动化

专业代码:080801

专业学制:四年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学位

培养目标:

自动化专业面向国家和京津冀区域的自动化及其相关领域,聚焦智能制造、机器人和人工智能,培养具有良好的数学、自然科学知识和较高文化素养、敬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感,能够适应智慧经济时代社会发展需要,具有终身学习能力、创新意识、国际视野、团队合作精神和高尚的职业道德观,具有坚实的电子、计算机和自动化技术,具有较强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能在自动化及相关领域从事科学研究、系统研发、设备制造、教学或管理工作的多元化复合型人才。

专业特色:

自动化专业始建于1992年,2000年和2005年分获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009年获控制工程领域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2010年获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014年入选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18年通过中国工程教育认证,标志着河北大学自动化专业进入工程教育“全球第一方阵”,2020年获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本专业不断深化素质教育模式探索,积极开展教学改革,每年遴选“自动化卓越工程师班”实施小班授课,实施创新教育,2018年自动化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通过教育部首批验收。为进一步推进人才培养的国际化交流与合作,与法国波尔多大学ESTIA工学院签署“3+1+2”联合培养协议,从2020年开始遴选组建“法语班”。

本专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力突出专业的特色,针对国家新型经济转型、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雄安新区建设等对自动化及其相关产业的发展需求,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体系保障人才培养质量,以综合性大学优势塑造学生综合素质,以协同育人模式打造人才创新实践能力,实现学科之间知识交叉融合、工程思维与人文精神交融碰撞,践行以学生为中心、以产出为导向、持续改进机制的工程教育理念,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本专业主要以自动控制原理、现代控制理论、过程控制、计算机控制技术、传感器原理与应用、可编程控制器(PLC)等课程为主构建专业课程体系,其中还融合了智能制造、机器人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方向的课程,注重理论与工程实践相结合,基础与学术前沿相结合。

师资队伍:

该系现有教师34人,其中高级职称17人,博士24人,在读博士4人,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智能机器人、混合动态系统理论及应用、分布控制与物联网技术、生物信息识别及图像处理、人工智能等领域。近年来,在《自动化学报》、《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IEEE Transactions on Automatic Control》、《IEEE Transactions on Industrial Electronics》等领域内国内外重要期刊发表论文420余篇,其中被SCI、EI、ISTP检索250余篇;承担国家及省部级科研课题数十项,科研经费达1000余万元;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河北省发明一等奖1项,河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河北省自然科学三等奖1项。

专业四:电子科学与技术

专业代码:080702

专业学制:四年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学位

培养目标:

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面向国家和京津冀区域的集成电路设计、制造、工艺与器件、电子信息及其相关领域,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适应国家社会发展与经济建设的需求,掌握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和集成电路设计与制造、半导体材料与器件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较高的文化素养和社会责任感,具有较强的科研素养、工程实践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专业表达能力,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意识,适应持续的职业发展,能在电子科学与技术领域中从事研发、设计、制造、维护、管理等方面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专业特色:

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始建于1970年的无线电电子学专业,1999年更名为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设有电子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电子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点和电子信息(集成电路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点。拥有国家级光伏技术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河北省类脑神经器件与系统重点实验室、集成电路工艺实验室、集成电路设计实验室、“河北大学—芯愿景”集成电路反向分析实习基地等实践教学平台。本专业于2021年被评为河北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2年被评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3年获批工信部“第三代半导体材料与器件”专精特新产业学院建设规划。

本专业以半导体物理为基础,以半导体器件物理、集成电路工艺原理、数字集成电路设计、模拟集成电路设计、集成电路版图设计等课程为主构建专业课程体系,注重理论与工程实践相结合、基础与科研前沿相结合。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力突出专业特色,不断优化教学体系和管理模式,全面实施“以学生为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国际工程教育理念,积极开展教学改革,不断深化素质教育模式探索,实施创新教育。该专业培养的本科生多次获全国大学电子设计竞赛一等奖、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一等奖、互联网+大赛省级一等奖、国家级创新创业项目各种奖项等,并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30余篇、获得授权发明专利10余项。

师资队伍:

本专业现有专职教师20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6人,讲师12人,博士17人,在读博士1人,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12人,拥有国家级人才计划入选者1名,省级人才计划入选者2名,省青年五四奖章1人、获省青年科技奖获得者1人,省教学名师1人,省优秀教师获得者1人。主要研究方向包括集成电路设计与制造、类脑神经器件与系统、新能源材料与器件等领域。近年来,承担国家级及省部级项目三十余项,科研经费达1000余万元。基于忆阻器的类脑芯片研究处于国际先进水平,在Nature Comm.、Advanced Materials等权威期刊上发表多篇有影响力的论文,其中ESI高被引论文4篇。

bd0981ef661bc65350c1d12a0543ae2

2394321e427453ec833f633cfd43ec7

63c476705ab6ae67daa299f34c16cdc

专业五:智能医学工程

专业代码:101011T

专业学制:四年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学位

培养目标:

智能医学工程是医、理、工高度交叉的学科,面向“健康中国2030”的国家重大需求,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全球视野、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及人文关怀意识的复合型卓越人才。具备扎实的医学基础知识,系统的计算机软硬件、智能医学、电子信息工程相关知识,能在医学相关研究院所、高校、人工智能以及智能医疗相关的企、事业单位中从事智能医学仪器研发、智能医学系统搭建、智能医学数据挖掘等科研或管理、服务、教育等工作,或在医学、生物学领域从事精准医疗、智能手术、智能康复、智能检验、智能医学影像处理、远程医疗等相关工作。

专业特色:

跨入21世纪以来,随着生命科学的迅猛发展以及以人工智能为核心的新一轮信息技术应用的不断深入和完善,新兴科技与医疗相关行业结合日趋紧密,深刻的改变着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理念和模式,不断推动医学学科的进步与发展,现代医学模式正逐步由基本的“生物医学”阶段向更高层次的“智能医学”阶段过渡。“智能医学”凝聚了信息化技术与基础医学的新成果,正在成为创新驱动卫生与健康事业发展的先导力量,呈现出美好的前景和无限的潜力。

智能医学是指以现代自然科学理论为基础,应用先进的机器学习、人工智能等技术,结合生物学及其他自然科学方法研究人的生命和疾病现象的本质及其规律的自然科学,是新兴医学的重要分支学科。它可通过智能化的方式解决医学问题,将与医疗卫生服务相关的人员、信息、设备、资源连接起来并深入探究其系统规律,以保证人们获得更佳的预防、诊断、治疗与康复方面的医疗服务。智能医学以患者为中心,以信息为纽带,重点关注智慧医院、区域医疗中心、家庭自助健康监护三级健康服务网络中的医学现象、医学问题和医疗模式,十分契合我国目前医疗资源尚短缺、地区发展极不均衡、老龄化日趋严重的现状,随着医疗机器人、医学健康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的发展,智能医学必将向更深的层次发展。而驱动其向纵深发展的动力,是由各级医学应用层面所产生的海量医学数据。对这些数据的挖掘和智能化应用,才能实现智慧医疗的终极目标,即部分甚至完全取代人力,完成疾病的智能诊断和精准治疗,形成人机协作互补的新型医疗体系。按照这一思路,“智能医学”涵盖了生物医学信息的智能化获取、分析和应用等诸多方面,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

师资队伍:

本专业现有专任教师17人(医学3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6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15人,专任实验师5人。专任教师中有”国家万人计划”1人,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专家委员会委员1人,河北省高等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1人,河北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河北省百名优秀创新人才1人,河北省“三三三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人选1人,河北省机器学习学会副理事长1人。教学团队于2023年获批河北省创新创业优秀教学团队,2020年获批国家级“新工科”项目“智信医工”交叉融合的新型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该项目于2022年顺利结项,入选全国新工科教育创新中心典型案例并在“新工科”公众号上进行推广。目前在生物医学影像智能分析、生物医学信号智能分析、组织工程与神经工程等方向已有若干颇具影响力的成果。

04.毕业前景

电子信息工程学院本科毕业生近三年平均就业率超过96%,且就业前景广阔,近三年共有近400名学生入职省直、国企、一线城市大中型企业。其中包括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河北有限公司、中国联合网络通信有限公司、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以及国网河北省电力有限公司等,每年均有10余名学生考取公务员、事业单位,近三年累计45名同学考入国家电网,14名同学应征入伍。近三年学院国内外升学率平均31.64%,升研至双一流院校占比78.04%,近三年有11名学生去英国、美国、澳大利亚、日本等国外高等院校深造。

05.院长寄语

3fa20977007badb334753069eed72a5

院长简介:刘秀玲,教授,电子信息工程学院院长。

院长寄语:亲爱的同学们,追求卓越,成就非凡,河北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期待大家的到来。在这里,你们将遇到志同道合的伙伴,结识国内外优秀的学者,发掘自己的潜能,探索知识的边界,拓展自己的视野,实现自己的理想,成就自己的未来!

06.名师寄语

85dcedbf73c8c761913119bcc8773de

名师简介:董丽梅,河北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党委书记。

名师寄语:欢迎报考河北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我们有优美的环境,敬业的老师,先进的设备,相信优秀的你们一定能够在这里施展才华、激扬青春,实现人生美好理想!

闫小兵 就业创业中心处长电子信息工程学院 副院长 教授

名师简介:闫小兵,教授,河北大学研究生院院长,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名师寄语:AI时代的到来,带给我们新机遇,也带来“芯”挑战。中国未来芯片的发展,在我少年,时不我待,只争朝夕,尽己所能,为祖国的电子科学与技术行业贡献力量,我愿与你同行。

名师简介:张欣,中共党员,教授,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

名师寄语:“莫道韶华镇长在,发白面皱专相待”,愿同学们珍惜青春年华,努力学习,不断攀登一个又一个人生高峰,美好的未来就在你们的脚下。

xinxixitong01

名师介绍:郑伟,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

名师寄语:四年,从一个硕果累累的金秋开始,在一个繁花似锦的盛夏,在毕业论文答辩结束的那一刻,所有的属于青春的迷惘、惊喜与期盼,都悄然落下了帷幕。四年,一转瞬,一弹指,你留下了什么?学习就如储蓄,大一你存了什么?大二你存了什么?大三你存了什么?大四你存了什么?这些储蓄将在毕业前夕内化为你撰写论文时的洋洋洒洒,毕业答辩时的对答如流,工作面试时的淡定自信。给青春留一段无悔的记忆是自己给自己一份最好的礼物,你说呢?

IMG_256

名师简介:田晓燕,副教授,“通信工程”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负责人。

名师寄语:电子铸就基石,信息编织梦想。在这里,你将探索电子技术的奥秘,掌握信息处理的精髓。以科技之火“电”燃创新之擎,实现个人价值与国家发展的同频共振,共绘电子信息时代的美好蓝图。

07.院系风采

                                                            图:CIMC“西门子杯”中国智能制造挑战赛获全国特等奖

                                                                    图: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获全国一等奖

                                                              图:学生参加CIMC“西门子杯”中国智能制造挑战赛

                                                                               图:教师指导学生实验

                                                                                       图:教授指导学生实验

                                                                              图:学生在开放实验室进行实践